首页博客资讯MBTI名人堂70亿人分16种人格,也太挤了吧?

70亿人分16种人格,也太挤了吧?

要论2022年上半年,年轻人的“暗号”顶流,必然是MBTI。 熟练掌握四个字母的艺术,不仅是检测自己村有没有通网的最新标准,也是融入今年半数以上热搜话题的社交礼仪。 所谓的MBTI,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通常将人的性格分成16种,更直白地说,它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近年来,商家靠它盈利,而用户则靠它指导自己的感情、职业和生活。 从四月...

要论2022年上半年,年轻人的“暗号”顶流,必然是MBTI。

熟练掌握四个字母的艺术,不仅是检测自己村有没有通网的最新标准,也是融入今年半数以上热搜话题的社交礼仪。

所谓的MBTI,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通常将人的性格分成16种,更直白地说,它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近年来,商家靠它盈利,而用户则靠它指导自己的感情、职业和生活。

从四月份开始热闹起来的这一波MBTI测试,谷爱凌应该有一半的功劳。作为目前体育界的顶流明星,无数人试图去探寻总结谷爱凌的“成功学” ,这个被谷爱凌特意提起的 MBTI 测试,自然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网友们玩得很热闹:不光给自己测,给对象测,给迪士尼公主测,给甄嬛测,给海贼王测,给诸葛亮测,连动物都不放过。MBTI似乎不再只是一套简单的性格测试题,而是当下人们在社交关系里的虚拟身份证。

但它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吗?以MBTI为代表的各色标签,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MBTI的测试结果真的能代表自己吗?

靠人格标签,找到“世界上另一个我”

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和朋友归到某种“类型”里,这一习惯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一句“我也是”,好像马上就能收获一个性格相似的伙伴,并建立身份认同。

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根据体内不同液体的混合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易怒型的人,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胆汁太多了,而动作拖沓则可能是因为体内黏液过多。

这种无厘头的分类方式在今天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的人格类型测验,MBTI便是其中之一。

MBTI测试实际在全球已经流传了80多年。有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

而在国内,早在2015年,MBTI就小火过一把,当时人民日报发微博说,“10分钟,28道题,看你适合做什么工作,快来做做国际流行的MBTI测试吧”。

MBTI测试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源自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著作。荣格在20世纪20到30年代之间,出版了一本名为《心理类型》的书,在这本书中他首次对人格进行了类型划分,我们熟知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等概念就出自此书。

MBTI测试创始人:美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

作为一个诞生快百年的测试,MBTI测试没被少挨骂,甚至有人专门写书抨击它,心理学界对它也不怎么认可。“发明”MBTI测试的是美国的一对母女,母亲学农业女儿学政治学,说好听点是可以把她们当心理学爱好者。

假如荣格今天还活着,他肯定会直摇头:谢邀,不代表本人立场。荣格明确指出,这些心理类型只是出自自己的观察,有待实证检验。

那MBTI测试早期是怎么火起来的?

一开始,MBTI测试也只是诸多心理学测试中默默无闻的一种,而二战结束后,MBTI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城镇乡村中的男性劳动力参战,妇女们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但是,这些家庭妇女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工作简历,用人单位无法判断到底该用谁更为合适。

这对母女便将MBTI测试兜售给初创的战略情报局,随后又说服了四十多所医学院以此作为招生标准。女儿迈尔斯迅速意识到该测试对于招生及招工负责人很有吸引力,因此大加宣传。

二战结束,各行各业忙着复工复产,搞经济重建。MBTI真正开始发光时,不是在大学,而是在公司里,因为它可以说服人们,他们正在做他们应该做的工作——他们应该自愿而愉快地把自己束缚在工作中。

及至50年代中期,MBTI测试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知名机构、企业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和贝尔实验室等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反过来又为MBTI测试作了良好背书。

“哈利·波特”系列、《权力的游戏》等知名IP也成为了国外MBTI玩梗的素材来源

不仅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凯尔西还发现,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学者在性格分类上的研究所得颇为相似,而MBTI性格类型系统与前人的研究异曲同工。

于是,依靠学界泰斗的理论发端,契合用人机构的迫切需求,加上知名企业的背书,MBTI测试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也越来越广。

只需19.9,付费查看你是什么类型

在被年轻人追捧的同时,MBTI早已衍生出许多商机,并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性格测试:无恋爱经历版、高考专业选择版、情景佐证多重验证人格版……打着各种各样名头的测试题让人眼花缭乱,每个版本的题目数量少则十几道,多则数百道。

测试推广者们“巧妙”地把测试结果与受测者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关联起来,号称可以通过解析用户性格来帮助个人发挥职场优势、突破性格制约。

有的机构或个人还以此为噱头,开设名为“性格密码”的相关课程,售价动辄上千元。这些课程以“如何看人识人”“如何规避性格短板”“如何将自己性格转化成职场优势”等为主题。

多数平台宣称,题目由各大专业机构和高校教授团队研发,测试者只需根据题目内容,凭直觉选择自己偏好的选项,便能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与此同时,一些平台“掘金”的模式特别考验人耐性,商家会设置一些门槛,有的测试需要看半分钟广告,有的需要关注公众号或博主,有的需要付费才能解锁完整测试和答案,费用从几元至百元不等。

网络上流传的性格类型匹配表

许多网友就曾谈到,打开网络上某条点击率较高的MBTI测试链接,花15分钟做完93道题后,平台显示需要支付19.9元才能“解锁报告”。那测都测了,如果不花这钱,岂不就白做了?

做完 MBTI测试后,测试页面会再推送其他测试以及各类咨询师的在线咨询。这些咨询师有负责恋爱、亲子的,也有负责事业、冥想等方面的,咨询费用按分钟计算,价格不等。

在你眼里这只是个小测试,在商家眼里,这可都是生意。上面这点“小生意”可能还不算什么。在握有MBTI 人格测试版权的CPP公司主页,做一套正版MBTI测试要花49.95美元。

如果你有进一步的需要,还可以注册成为MBTI的认证管理员,成为管理员的唯一方式就是花1700美元去CPP参加为期四天的培训课。

在美国,就有超过10000家公司、2500所高校、200个政府机构在使用MBTI测试。

人格测试,真的可以定义我们吗?

做完测试,只是踏入MBTI大门的第一步。往下划拉,会发现MBTI测试的底部,都会贴心地提供每个人格的对应名人。

如果你是INTJ,那你和马斯克是同一类人。如果你是ENFJ,那你和奥巴马是同一类人。如果你是INTP,你和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同一类人。不得不承认,这个环节,很容易让测试者产生一种奇妙的心理暗示:在我的潜力之中,是否很有可能是个商人?天才科学家?政治家?

所有名人案例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可能,就是让你的困惑与迷惘得到解释与宽慰。

网友制作的MBTI表情包

在希腊小镇残破的神庙墙壁上,刻着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信条——“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往今来最难的事,也是人类向内探索的终极问题。

如今,在互联网用户的社交名片上,填写着一句能否匹配对方灵魂的暗号——“我是ENTP”。

在一个趋于衡量的大环境下,似乎,这股互联网之风默认了当一个人戴上一顶显而易见的“人格”帽子、贴上一个性格标签后,或许就能更加有效地找到灵魂友人或伴侣。

回头来看,人们为什么喜欢做各种测试?

“测测你是什么小动物”“测测你姓名的意义是什么”“测测你是什么水果”,这个答案往往并不复杂:一句话、一个名词,抑或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参照物。

这其中的回答,别无他人,都事关“自己”。网络上,应有尽有的性格测试给了我们一个关于“自己”的答案。

随着大数据算法的发展,在社交媒体上,针对不同的“自己”提出的方法论指导也应运而生。但问题是,心理测试只能测量可量化的部分,而人心的幽深微妙之处恰恰最难被量化。

现在社会有许多人对“认识自我 ”有着非常迫切的心理需求,可对自我的探索,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为什么这么相信测试结果的描述,大概是和巴纳姆效应有关系。

巴纳姆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符合他。即使这种 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会认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相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仔细读测试结果里的话,除了大和空之外,你会发现这些描述,很多时候是偏于积极的,即使一个结果整体的描述有消极部分,但大多数的描述也会是很正向的。

而人们也是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因此非常自然地,也会认同这些模棱两可的描述。

有网友提出,在不同时间做同样的测试,答案却是不一样的。有人对MBTI深信不疑,也有人质疑其科学性。

而荣格在晚年时曾说过: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这些个人倾向是随着时间不断“旋转”的。

所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下测出的结果,大概都会有所变化。也许,不必深究,这四个字母到底符不符合自己。答案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偶尔“迷信”一下无伤大雅,当它是“安慰剂”也无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70多亿人只有16型人格可以划分,也太拥挤了。

推荐阅读:

《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最初撰写《动机与人格》只是想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拓展。然而,随后的工作让他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具普遍意义的、综合性的人生哲学。这种新的“人本主义”世界观似乎为任何一个,或者说每一个人类知识领域,为每一种行业,以及每一种社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而且是更有希望、更鼓舞人心的思考方式。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本书是卡伦·霍妮第一本重要专著,引人入胜地刻画了人格中难以察觉的神经症。她以专业的研究硬核反对弗洛伊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等。书中论点清晰,论证细腻,千万读者强烈共情:"每句话都像在说自己"。

《九型人格完整版》

碧特莱斯的《九型人格完整版》,为我们认知自我性格、实现心灵成长,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导览地图。它深入而全面地解析了九大性格主型、二十七种副型的特质和运作模式,揭示隐藏在大相径庭性格之下的深层动机和形成原因,帮助人们“对号入座”,找到真实的自我,破除内心的迷障。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本书适合所有对亲密关系感到困惑的人,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理解恋人,理解爱情。书中涵盖了九大人格类型,并且围绕每一种人格类型介绍了一个以该种人格类型者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学习在亲密关系中各个人格类型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感受;他们的恋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双方应该做些什么让爱情更甜蜜。

《走出人格陷阱》

武志红经典代表作,全新修订新增2万字。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本书帮你深刻反思原生家庭关系模式,愿爱和自由让你成为真实的自己。书中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和“七个心理寓言”为理论基础,详细说明了“人格”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愿这本书能帮助你认识人格的魅力与陷阱,从而不断完善你的人格。

《双重人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专家,醉心于病态心理和反常心理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清晰展现了四种心理,《双重人格》展现的是“多面心理”,即分裂人格。

《24重人格》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书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和前听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拿到诺奖23年,他们至今不为人知

别卷了,无聊一下很有必要

童年所受的创伤,会阻止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吗?

70亿人分16种人格,也太挤了吧?

/精选书单/

跟随4本书去大唐,看盛世之下的烟火气

4本书讲述一颗药丸、一支疫苗如何改变人类命运

山家清供、煮雨烹茶,5本书揭开你想象不到的古人生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